◎ 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截至2021年7月,红火蚁已经入侵我国大陆12个省(市、区), 500多个县区。红火蚁入侵呈现种群暴发、数量巨大、快速传播、攻击危害的发生态势。” 7月29日,在广东省佛山举行的首届中国红火蚁防控高峰论坛上,广东省红火蚁防控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华南农业大学红火蚁研究中心主任陆永跃列出的数据令人堪忧。
论坛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红火蚁被列为“全球100种最具威胁外来入侵物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我国红火蚁发生区被叮蜇人数约为61万人次,广东约为44万人次。近两年,因红火蚁袭击而造成的严重病例数量正处于暴发阶段。寻找防控红火蚁新路径,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北方入侵风险加大
红火蚁是蚂蚁的一种,蚁科火蚁属动物。因被其蜇伤后会出现火灼感而被称为火蚁。我国最早于2003年在台湾地区发生危害,随后逐渐入侵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地。
红火蚁除了直接威胁人体健康安全外,对农事生产也是一大威胁。据悉,红火蚁可直接危害50多种农林作物,通过取食植物种子、嫩芽、根系、果实等直接影响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品质下降等。同时威胁农事操作,造成农田丢荒。
监测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红火蚁发生危害呈加重的趋势。尤其是2015年以来,全国红火蚁发生区域年均新增30个县(区),新增面积56万亩。发生严重的地方,种子的出苗率仅有60%,玉米霉烂率增大至20-50%。
“分布广、迁徙快、竞争能力强是我国红火蚁发生的主要特点。”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植物检疫处处长冯晓东说。
“2019年在新疆温室大棚里也发现了红火蚁的踪迹,这说明在北方非适生区,广泛分布的温室也可能为其提供合适的生存条件。”他特别强调,“全国温室大棚有1亿亩,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红火蚁滋生为害的温床”。
防控理念错位
近年来,红火蚁的危害已得到国家及地方部门高度重视,各地积极出台措施加强防控,但红火蚁扩散仍呈加速的趋势。
“防控理念错位。”广东省红火蚁防控专家技术指导组副组长、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吕利华分析认为,常态化认为,杀死得多、快杀死,药剂就好,而且要省钱,即“多快好省”标准。但对于红火蚁这种地栖性、杂食性、社会性的生物来说,传统的病虫害防控手段是不适用的。
他指出,红火蚁是入侵社会性昆虫,如果一次防控不彻底,很容易导致虫害反复,且容易导致迁巢、分巢情况发生,给后期防控造成更大困难。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植保植检处(农药管理处)处长陈喜劳表示,虽然我国相关部门在红火蚁疫情防控与科技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受带土苗木、草皮、建筑材料等商品调运数量增加、气候条件适宜繁殖等因素影响,红火蚁仍呈传播速度快、疫情发生重的势头。
“红火蚁防控重点在于春秋两季,其防控的难点地区其实更多的在乡村地区,村民防控意识薄弱,技术推广难度大。” 佛山市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科科长廖成林说。
植物源农药前景看好
截至目前,全国在登记的49个产品中,以茚虫威、氟蚁腙、高效氯氰菊酯的为主,剂型以饵剂、粉剂居多。我国虽然红火蚁防控药剂登记较多,但高效稳定环保的防治药剂仍较缺乏,药剂产品质量不稳定,防治效果良莠不齐。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毒理审评处副处长陶岭梅指出,红火蚁登记药剂并不是太热门,其主要原因在于新农药研制成本高、时间长、风险大,靶标生物的抗性风险提高,防治效果下降。
“要做到科学防控,了解红火蚁的蚁群特性是关键。” 广东省农药管理专家组组长、华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徐汉虹提出以植物源农药为特色的“推-拉”防蚁体系。
他进一步解释道,首先杀蚁植物中通过分泌化合物、落叶等方式,将活性成分散发于空气或者分布于土壤当中,觅食的工蚁在接触到活性成分后发出逃离的信号,让大部队快速撤离,称之为“推”。其次,利用红火蚁之间的交哺行为,将添加杀蚁植物的活性成分制成物料均匀撒在蚁巢周边,在蚁群中缓效传递、精准杀死蚁后、倾巢而灭,称之为“拉”。
新型“桑基鱼塘”,即在鱼塘周边种植自然生长或应用于水体的驱虫植物,是植物源农药应用的一大构想。
与会专家指出,杀蚁植物能起到趋避红火蚁的作用,其提取物能够制作毒饵诱杀红火蚁,清理鱼塘内的寄生虫,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对红火蚁起到综合防治的效果”。
编辑:黄磊
审核:朱丽